广东省系列案件之二:“拆违”大行其道的背后
【案件背景】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微博上被一组“海口暴力执法”新闻刷屏,据传是当地的拆除违章建筑现场,残暴的画面不断挑动公众的神经和底线。而我们本案中的当事人陈先生一家就在4月21号当天经历了如出一辙的情况,陈先生在1998年承包村里土地近100亩,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约定承包期限50年。2000年时候响应县政府兴渔富民政策,陈先生在土地上拓宽道路,兴建鱼池,建设房屋等,并一直在此生产经营,维持家用。但2014年村委会及镇政府不断找到陈先生,将其土地上附着物认定为违章建筑,要求自行拆除。后来在陈先生不断追问下,村委会承认该地已经被纳入征收项目。陈先生据理力争后,镇政府直接组织公安、消防等机关进入陈先生家承包地,控制陈先生及家人人身自由,将鱼池、房屋等彻底毁坏,自此,现场一片狼藉。
【案件焦点】
1.违章建筑的认定
2.违章建筑拆除的法定程序
3.强制拆除后的救济途径
【法理解析】
第一、违章建筑即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强制性规定建造的房屋。国家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地方政府则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定的相关内容建设的建筑。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界定违章建筑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从属性上看,建筑物必须以土地为依托,离开了土地,建筑物不可能存在,依靠土地管理法加强土地用途的管制可以有效地限制违章建筑;从违章问题严重程度看,城市的违章建筑确实要比其他地方违章建筑突出,依照城乡规划法可以处理大部分违章建筑。但仅仅依据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两部法律所界定的违章建筑,适用范围较窄,事实上,我国法律对违章建筑的限制很多,范围也很广。
第二、如果房屋等建筑物被认定为违章后,相关部门的拆除应该遵循程序法定原则,在我国的《行政强制法》中对有关程序做了详尽规定,陈先生家遭遇强拆时,程序完全缺失。
《行政强制法》规定的拆除违法建筑的法定程序是先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确认违法建筑并限期拆除的行政决定;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书面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当事人收到催告书后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其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且无正当理由的,行政机关有权作出强制执行决定送达给当事人并依法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回到本案中,在本次突然的强拆之前,陈先生家并没有收到任何书面文件,也没有得到任何通知。在强拆之初,陈先生就不停报警寻求帮助,但一直未得到回应,从头至尾,陈先生对于强拆都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三、遭遇强拆,陈先生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在这个阶段,当事人需要做好证据保留和固定,对于现场情况进行还原。找准违法主体,确定被告或被申请人身份,在法律工作中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进行。另外,抓紧时间才是关键,不要因为拖延耽误掉最佳维权时机。在当前的“土地财政”之下,以拆除违章建筑促进拆迁进程已经成为常见的形式,在强大的洪流面前,个人之力去抗衡所付出的对价需要当事人进行慎重的权衡。